2025年3月28日,為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關於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指示精神,慶賀澳門科技大學建校25周年,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舉辦了一場以古籍保護與傳承為主題的專題學術講座,特邀中國國家圖書館原常務副館長、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志清研究館員,以「冊府啟新——古籍保護的展望」為題作精彩分享。
張志清先生作專題講座
來自香港中央圖書館、澳門文化局公共圖書館、澳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澳門聖若瑟大學等港澳圖書館同行,以及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同仁等三十多人參加交流活動。講座活動由肖瓏執行副館長主持。
張志清先生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長期從事古籍保護與古籍整理工作,是2007年啟動實施的國家「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重要策劃者和引領者,也是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國家典籍博物館等組織機構的初創者之一。講座中,張志清先生以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生動的實例,深入探討了如何通過高質量的古籍保護工作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他首先展示了中國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多部珍貴古籍的書影,包括甲骨文、敦煌遺書、司馬光《資治通鑒》殘稿、宋元刻本、明嘉靖年間《永樂大典》等,讓與會者得以一睹這些文化瑰寶的風采。
趙洗塵館長(右)向張志清先生(左)致送感謝狀
張志清先生指出,目前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已將古籍破損細分為11類,並從內部和外部因素詳細說明了古籍破損的主要成因。他進一步介紹了國家在古籍保護方面的諸多舉措,包括開展古籍收藏與保護狀況的全面普查、建立《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改善古籍保管條件、加快古籍修復工作、提高修復水平,以及推進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
張志清先生參觀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古地圖展
在探討古籍保護未來時,張志清先生強調,建立古籍數字資源庫已成為古籍保護的重要方向,為文化研究和普及提供了全新契機。應以古籍智慧化服務為突破口,構建中華古籍智慧化服務平台,並在古籍展示與利用方面探索多樣化的全新體驗模式。他指出,古籍保護不僅是文化遺產的延續,更是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基石,對實現文化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對於澳門地區的古籍保護,張志清先生建議編纂《中華古籍總目·澳門卷》,為古籍保護奠定基礎;承擔部分古籍保護標準的實驗與研製,推動相關標準化建設;培養中西結合的古籍修復人才,促進修復技術的傳承與創新;加入「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推進收藏單位的古籍整理、出版和數字化工作;建設圖書館專藏與特藏資源,以西學東漸、澳門文獻和大學文庫為重點等。
現場合照
本次講座內容豐富,視野宏大,啟發了聽眾對古籍保護工作的思考與共鳴,進一步彰顯了圖書館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重要角色。香港公共圖書館李美玲總館長、澳門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鄧美蓮代廳長、澳門聖若瑟大學圖書館陳安怡館長、澳門大學圖書館潘雅茵職務主管、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趙洗塵館長、肖瓏執行副館長等多位港澳嘉賓參加了講座,並與張志清先生開展了熱烈交流和討論。